专题专栏

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匠心筑梦 > 正文

匠心筑梦 | 数字蓝图铸匠心,模型构建炼精神 —— 一群年轻人的成长蜕变之路

2025-04-17 11:41:25  点击:

 

2025年2月,乌鲁木齐的初春还裹挟着寒意,新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建筑信息模型建模与应用赛项的赛场内却热火朝天。当得知团队获奖时,张静雯的眼中闪烁着泪光,银虹淋紧握的拳头终于松开,马楚莹则露出了难以置信的喜悦——这一刻,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值得。作为指导教师,朱丽和刘娟辉老师相视一笑,这一个月的点滴如电影般在脑海中闪回。

三届老将银虹淋:从挫折中重生

银虹淋是团队里唯一的男生,也是团队里资历最老的成员,这已是他第三次为备赛放弃假期。前两次的失利像块巨石压在他心头,特别是去年比赛时因细节失误与奖项擦肩,他在走廊里一拳砸在墙上,指节渗出血丝。“再来一次,我绝不会输在同样的问题上。”这次备赛,他把自己逼到了极限。他主动请缨负责节点最复杂的建筑模型,同时带领团队研究最复杂的异形建筑(如曲面屋顶、大跨度空间)建模方法。每天最早到实训室,最晚离开。他总在深夜独自加练,用不同图纸反复练习。“我要确保在短时间内能够正确识读建筑构造尺寸,并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建筑做法的建模方法。”他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上千条操作要点,不同颜色的标签分类标注易错点。决赛当天,银虹淋沉着冷静地分析图纸尺寸,并带领团队重新调整建模方案,迅速进入竞赛状态。

(银虹淋备赛训练作品)

“病床上的建模师”:张静雯的倔强

寒假的第三天,张静雯因病住院,在病床上打开了笔记本电脑开始练习理论题目。“老师,我能行,让我继续训练。”她的声音很轻,但眼神坚定。她的病情差点让她退出比赛,可她硬是说服了父母和主治医师,提前出院按时回到实训室。她的训练时间比别人少,但效率却更高。决赛中,她在三个半小时内完成了六层的给排水、暖通风管、电缆桥架等模型。这远远超出了国赛规程只做了一层机电模型的要求,为团队BIM模型创建节省了时间,让队友有足够时间优化细节。“曾经我建模是为了寻找裂缝里的光,现在我想让模型成为照进现实的窗。” BIM模型里的每一个“族”,都是她刺破心理阴霾的剑。

(朱丽老师指导张静雯建模图)

“菜鸟的逆袭”:马楚莹的32天飞跃

马楚莹是团队里最“小白”的一个。加入时,她连Revit的基础操作都不熟练,甚至分不清“拉伸”和“放样”的区别。“我可以学,请给我一次机会。”她带着这样的决心,开启了32天魔鬼训练:每天加练3小时,用不同颜色标注操作流程;把易错点做成便签贴在床头,睡前反复记忆;为了练速度,她甚至设定倒计时,逼自己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建模。参加比赛前,这个连墙体厚度参数都会输错的姑娘,如今已能闭着眼睛说出Revit工具栏相关命令,能在三个小时内完成一个中型项目的结构模型。决赛中,在模型优化环节,遭遇建模软件崩溃事故,她用快捷键迅速调出协同模型,顺利完成碰撞检查,导出成果文件,为团队拿下了关键分。从“菜鸟”到站上领奖台,她证明了:起点低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奔跑。

(马楚莹备赛训练作品)

共同演奏BIM交响曲

指导这支队伍,朱丽和刘娟辉两位青年教师既是技术教练,也是心理导师。为张静雯设计“碎片化训练方案”,让她在有限时间内最大化效率;帮银虹淋建立“错误-成功”转化日志,让挫折变成阶梯;给马楚莹设置“可视化备赛训练表”,让她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在每日的团队协作训练中,三个队员逐渐找到了各自的节奏:银虹淋主攻建筑细节构建,是团队的坚实基础;张静雯负责机电模型包揽数据协调,是团队的粘合剂;马楚莹则负责结构建模,是团队的根基。他们就像一支配合默契的弦乐三重奏,在三维模型里谱写建筑交响曲。

(团队合影)

领奖台上,三个年轻人相视而笑——他们深知,这座用数百个BIM模型堆砌的“奖杯”,早已在无数个深夜里浇筑成型。比奖项更珍贵的,是这段征程教会他们的东西:在病痛中坚持的张静雯,学会了如何平衡健康与热爱;屡败屡战的银虹淋,终于打破了自己的“心魔”;从零起步的马楚莹,证明了努力可以改写起点。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但在我们心里,它更是“Believe in More”(相信无限可能)。未来,他们的模型或许会成为真实的建筑,而这段并肩作战的岁月,早已在他们的人生蓝图上,刻下了最坚实的结构。


友情链接

建工校区(总校):乌鲁木齐市西八家户路528号         邮编:830054

城建校区:乌鲁木齐市杭州西街272号           邮编:830026

建材校区:乌鲁木齐市河滩北路863号           邮编:830054

版权所有: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西安博达软件

新ICP备20000410号-2

总访问量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