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新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赛场上,19岁的刘梦瑶正俯身调整全站仪,呼出的白雾在镜片上凝结成霜。厚重的防寒服掩不住她单薄的身形,但那双紧握仪器的手却稳若磐石,镜片后坚定的目光始终未曾离开测量数据。在这个呵气成冰的冬日,这个文静的姑娘正用她倔强的身影,在风雪中丈量着属于自己的天地。
柔肩扛起数斤梦想
“三脚架就位!”“棱镜角度调整完毕!”在工程测量赛项的赛场上,刘梦瑶清脆的指令声格外醒目。作为全场为数不多的女选手,她需要单手托举5公斤的全站仪,另一只手提着近3公斤的三脚架,在四个测位间来回奔走近千米。这些沉重的器材,让不少男选手都感到吃力,但刘梦瑶却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所有操作。“很多人第一眼看到我,都觉得我不像干测绘的。”刘梦瑶笑着说。这个说话细声细气的姑娘,在训练场上却有着不输男生的拼劲。为了增强体能,她每天清晨六点就出现在操场,背着器材练习折返跑;夜深人静时,她还在灯下反复核算测量数据。指导老师张若岚感慨:“她总说‘再来一次’,这份执着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测量梦之队”的竞技之路
这已经不是刘梦瑶第一次参加工程测量大赛了。去年,她所在的竞赛队因为专业成绩突出,通过层层选拔参加了2024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团队中唯一的女生,她和三位男生队友——沉稳老练的纪子龙、技术精湛的张德龙、细致认真的刘柯毅一起,第一次站上了国家级赛事的舞台。
第一次和来自全国各地兄弟院校的优秀选手同台竞技,这支年轻的队伍没有令学校和老师失望。经过激烈的比拼,他们凭借默契的配合和扎实的专业能力,最终斩获中职组工程测量赛项铜奖。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荣获工程测量赛项铜奖)
纪子龙是竞赛队参训时间最久的选手,经验丰富,在团队中担任着核心角色。而张德龙则是技术担当,他对仪器的调试和数据处理有着近乎苛刻的精准要求,常常为了一个微小的误差反复计算,确保每一次测量都达到最优。刘柯毅则主要负责记录和复核,他的笔记工整清晰,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步骤都被他严谨地记录下来,成为团队查漏补缺的重要依据。
竞赛队成员们训练日常
(依次为:刘梦瑶、张德龙、刘柯毅、纪子龙)
今年2月,新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通知传来时,正值寒假。面对难得的备赛机会,竞赛队的四名同学与父母商量后,毅然决定提前结束假期,返校投入训练。空旷的校园里,他们分工明确:纪子龙负责整体训练规划,张德龙优化测量流程,刘柯毅整理数据要点,而刘梦瑶则协调团队节奏。他们反复钻研测绘知识要点,一遍遍练习操作流程,每个人都全力以赴,为即将到来的比赛做着最充分的准备。
挫折中绽放的玫瑰
备赛期间,刘梦瑶曾经历过一次崩溃。那天深夜,连续五次测量数据都不一致,她突然丢下仪器蹲在地上痛哭。“我真的能做到吗?”这个念头第一次浮现在她脑海中。但擦干眼泪后,她重新站了起来。“我不想证明女生比男生强,只想证明女生同样可以做到。”这份坚韧源于一次“不服气”。刚入学时,有老师委婉表示“女生在体能上可能跟不上”。这句话反而点燃了她的斗志。从那天起,图书馆最早到的身影是她,实训室最晚走的也是她。班主任庞健回忆:“她总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精准的操作,那种专注力让人惊叹。”
脚步丈量青春经纬
选择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对刘梦瑶来说是个美丽的意外。“当时只是觉得能经常到户外很有意思。”没想到第一次接触全站仪,她就被这种“用数据描绘世界”的方式深深吸引。在男女比例10:1的专业里,这个看似柔弱的姑娘逐渐成长为技术标杆。“测量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态度。”刘梦瑶这样理解自己的专业。每个数据都要精确到毫米,每个角度都要反复校核。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她和队友们最终以近乎完美的表现摘得桂冠。领奖台上,刘梦瑶捧着奖杯的笑容格外明媚。这个用坚韧改写偏见的姑娘,不仅测量出了赛场的经纬度,更丈量出了当代职教学子的无限可能。正如她所说:“重要的不是性别,而是你有多想实现梦想。”在这条充满挑战的测绘之路上,刘梦瑶正用自己的方式,绘制着属于新时代技能人才的精彩蓝图。
(2025年新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与指导老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