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业40年之际,83届工民建专业的校友们怀揣着激动的心情重返母校。走进熟悉的校园,他们惊喜地发现:当年亲手栽种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简陋的绘图室蜕变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昔日的教学楼旁,崭新的建筑实训中心拔地而起。

重返母校忆峥嵘:
一堂跨越四十年的传承课
粉笔灰在阳光下轻盈飞舞,当年的班主任眭福春老师的手在黑板上写下“第一课”三个遒劲的仿宋字。这个熟悉的动作仿佛触发了时空的开关——四十年光阴瞬间倒流,鬓角染霜的校友们齐刷刷挺直腰板,他们中,有人需戴上老花镜才能看清板书,却在讲台上传来那声熟悉的咳嗽时,瞬间变回了当年在绘图板前熬夜的年轻人。

更令人感慨的是,班主任眭福春带着他们参观校园,还偶遇了23级新生的数学课堂,而授课的许良老师,正是四十年前为他们讲授高等数学的恩师。当校友与年轻学子同堂听课,时光在此刻重叠——这场跨越四十年的课堂,成了两代建院人精神接力的生动见证。眭福春老师感慨道:“看到学院今天的成就,我无比欣慰。当年在艰苦条件下坚守的教学理念,如今终于开花结果。”
伏案绘图的青春:
从课堂到人生的建筑课
回溯至四十年前,眭福春老师以独特的“重点突破”教学法影响着一届学子。针对学生基础薄弱、课业繁重的情况,他在建筑制图课上狠抓“正投影原理”,要求学生必须吃透点、线、面的基本投影规律。“有所舍才能有所取,有所失才能有所得”,这句常挂在他嘴边的话,成了学生们攻坚克难的信条。


(83届工民建专业校友毕业40年(左图)和毕业30年(右图)合影)
那些年,教室的灯光常亮至深夜,铅笔划过图纸的沙沙声是校园最静谧的伴奏。为了精进技艺,许多人主动加练,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遍遍修改图纸。这份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们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从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到建筑企业总工程师,从高校校长到文旅集团董事长,他们用专业与坚守,将“工匠精神”写进了人生的每一页图纸。
传承与创新:
见证学院发展的精神接力
四十年后再聚首,校友们更深切地体会到:真正的建筑不仅由钢筋水泥构筑,更由一代代建工人的精神浇筑。当年的教室依然坚固,恩师的教诲仍在耳畔回响——他们用半生践行“工匠的尊严”,母校则用岁月印证“教育的力量”。
漫步现代化校园,校友们在建筑信息模型(BIM)实训室里,看见学生们熟练操作着先进的制图软件,不禁想起当年手绘制图的日夜。

当年轻学子好奇地望向这群“老同学”,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悄然发生:建院精神从未褪色,它藏在一笔一画的坚持里,嵌在每张图纸的严谨中,更在代代相传的匠心之间,如同校园里的大树,根基深扎,枝叶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