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星火建院 > 正文

星火建院 | 瀚海筑翠,五十年根脉守望

2025-04-23 11:36:39  点击:

 

晨露在竹叶边缘悬垂欲滴,坠落在他布满沟壑的掌心,碎成一汪微光。花房里这丛倔强生长的竹子,是他50年前从江南带来的最后馈赠。每一节竹竿上的纹路,都镌刻着建院人跨越山海的故事,如同天山雪水在戈壁深处刻画的绿色血脉。

扎根边疆,戈壁里的绿洲建设

1973年那个春天,他从上海支边专列跳下来时,迎接他的是一顶顶充作教室、校舍的猎猎作响的军用帐篷。这趟西行的列车上,有上海交大的高材生,有东北工业基地的技术骨干,还有湘江畔的建筑能手。这群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建设者,在满目荒芜中支起黑板,在水泥袋背面写下“新疆建筑技工学校”时,谁也没注意帐篷角落里,正拱出一星嫩绿。“科长,预科班教材又不够了。”助教的呼唤惊醒对着竹苗发呆的他。作为教务科副科长,他正面临着学校升格为中专后的首场硬仗——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清晨六点的办公室里,他对照着北京语言学院的培训笔记,将维吾尔语语法与建筑术语编织成歌谣。当第一批预科生能用汉语说出“榫卯结构”时,窗外的竹子已窜到两人多高。1982年深秋,已是副校长的他带着学生在工地扎营。哈萨克族学生吾丽盼的手在冷风中颤抖,他递过自己的军大衣:“当年老师教我砌墙时,砂浆里也掺着雨点子。”暮色里,师徒二人的剪影与身后新抽的竹枝重叠,像一把刺破苍穹的剑,新疆建筑职工大学应运而生。

新竹破土,众志成城的生命礼赞

2002年初春的晨雾还未散去,他的鞋就已经沾满灰尘。经费短缺、多校合并、教育升级的桩桩件件都压在他瘦削的肩头,令他彻夜难眠。“学校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作为培养建设类技能人才的摇篮,新疆的建设,没我们不行!”最终新疆,有了自己第一所建设类大专院校!“老师,第二轮教学改革到底要如何入手啊?”年轻教师愁得皱紧眉头。他不慌不忙的说:“走,去工地找灵感。”他深知合并后的学院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他带领团队参照黄炎培“手脑并用”理念,历时八年准备,下苦功夫、硬功夫,在《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安装》课程建设与教学资源开发应用上荣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一年是2014年。

2020年那场寒潮来得比暴雪更凶。清晨值班老师报告时,竹林已大片枯黄,褐斑像泪痕爬满竹身。正在伽师县实训基地指导农民工的他连夜赶回整治冻害。校园里灯火通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生用钢模板搭起防风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生连夜配制营养液。第三十六个清晨,枯竹根部冒出了针尖大的绿芽。他听见身后响起抽泣声,转身望见风雪中站成竹林般的师生。

明月出天山,工匠看新疆。2024年,他们组织和指导新疆代表团在学院顺利完成集训,并在全国住建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新疆建设者的坚韧不拔与无私奉献,不仅是竹影婆娑里的汗水与执着,更是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名片。

竹脉天山,职教人的世纪承诺

如今,那道钢模板焊接的防风墙仍立在园林实训基地,而那个寒夜凝聚的力量,已通过七万余名学子在天山南北生根发芽。

在穿越塔克拉玛干的公路施工现场,昔日的牧羊娃如苏勒操作着智能测绘仪;在帕米尔高原的光伏电站,留校的吾丽盼老师指导学生测算分析数据;在乌鲁木齐二道桥,国际大巴扎的穹顶折射着建院人的汗水;现如今,伽师县实训基地的星光照亮无数道农民工垒起的砖墙... ...就像50年前军用帐篷里的煤油灯,见证着第一代建院人在荒原上沸腾的青春。

当年的种竹人已化作天山白雪,但他们留下的绿意正在更辽阔的土地舒展。每片竹叶都记着建院人的誓言,既然学校培养了我们,我们就要为学校做贡献,既然新疆养育了古丽和巴郎,天山的孩子就要反哺家乡。

看,八角亭里又冒出新笋了。那些在晨曦中擦拭仪器的年轻身影,终将长成新的竹林。他们的竹节中传递着装配式建筑的参数,叶脉间奔涌着智能建造机器人的代码,竹影里描绘着BIM技术的经纬,而深埋地下的根脉,永远向着家乡的方向延伸……


友情链接

建工校区(总校):乌鲁木齐市西八家户路528号         邮编:830054

城建校区:乌鲁木齐市杭州西街272号           邮编:830026

建材校区:乌鲁木齐市河滩北路863号           邮编:830054

版权所有: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西安博达软件

新ICP备20000410号-2

总访问量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