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星火建院 > 正文

星火建院 | 帐篷下的奇迹,一所边疆职校的精神印记

2025-03-26 11:25:25  点击:

在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史档案里,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顶褪色的军用帐篷周围,散落着几张简陋的木桌,一群年轻人正在阳光下谈笑。这张拍摄于1974年的照片,记录的不仅是一所学校的创业史,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密码。当19岁的她作为第一批学生走进这个只有一顶帐篷的校园时,不会想到自己将用半个世纪的时光,见证这顶帐篷如何孕育出一所现代化职业院校的奇迹。

(“她”记忆中帐篷的模样)

帐篷的帆布在风沙中猎猎作响,这里既是行政楼,也是教研室,更是师生们疲惫时的精神港湾。每当他们疲惫时,有一个共同歇脚的地方,就是那一顶小小的帐篷,它的大小甚至比普通的蒙古包还要小,但这就算是当时的行政楼了,从外望去,帐篷边有着一张张方木桌,一张桌子就算是一间办公室了,财会、出纳在这里办公,老师在这里备课,学生们劳动累了就会进来歇歇脚喝口水,甚至连校长也是在处理事务。所以任何时候,这顶帐篷周围总是一片欢声笑语,那是1974年的一顶简陋的、普通的帐篷,但那更是一顶孕育着建设学院发展奇迹的帐篷!在那顶帐篷下,建院人用“没有教学楼,师生们就自己夯筑地基;没有起重设备,肩膀和号子就是最好的搬运工具,没有现成水源,校长带着老师们徒步几公里拉水。没有条件我们就创造条件的勇气和信念”铸就了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强大根基。在“七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背后,是是瓦工班砌筑的墙体,是油漆组粉刷的外墙。这顶不足三十平米的帐篷,成了建设学院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性空间,它用最简陋的材质,容纳了最丰盈的理想。

(19岁的“她”作为第一批学生参与建工校区建设)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天山脚下,她像许多同龄人一样,开始了艰苦的自我更新之路——白天在劳资科处理人事档案,晚上挑灯攻读电大课程;周末带领学生去机场做油漆工,深夜还要准备人力资源专业的考试。这种“工学交替”的模式,恰是职业教育本质的生动体现。而她与同事们的实践,恰恰超前地印证了这一理念,用最朴素的行动构建了产教融合的原始模型。在职业技术教育被重新认识的今天,回望那段帐篷里的岁月别具深意。当年师生们肩扛手挑建起的不仅是校舍,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工匠精神”。当木工专业师生在红山工地精益求精地打磨榫卯,他们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最纯粹的职业启蒙。这种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的学习,比任何模拟实训都更接近教育的本质。五十年过去,当年的帐篷早已被现代化的实训大楼取代,但那种在困境中开拓的精神却沉淀为学校的文化基因。从技工学校到中专再到高职院校,名称的更迭背后是办学理念的迭代升级。令人动容的是,包括她在内的第一批留校的14名青年,大多像胡杨树一样扎根于此,用一生的时光参与这场没有终点的建设。当71岁的她坐在明亮的会议室里,对年轻学子说出“只希望学校发展得快一些,再快一些”时,眼神中闪烁的依然是当年帐篷里那簇不灭的星火。在职业教育备受重视的今天,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故事提供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样本。它告诉我们,优质职业教育的关键不在于设备的先进与否,而在于是否培养了师生共同面对真实挑战的勇气与能力。那顶帐篷之所以能孕育奇迹,正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最本真的教育形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传承技艺,在共同奋斗中塑造品格这种精神印记,或许比任何办学指标都更值得珍视。从帐篷到高楼,变化的物质条件背后,不变的是一代代建院人对“崇德、技精、求实、拓新”校训的价值坚守。当新的实训设备投入使用,当又一批学子在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那顶早已消失的帐篷依然在无声地讲述着一个真理:职业教育的真谛,永远在于将劳动的尊严与创新的激情,写入每个求学者的生命。而她亦是他,是她们更是他们,是前赴后继的建院人,是我们每个建院人!


友情链接

建工校区(总校):乌鲁木齐市西八家户路528号         邮编:830054

城建校区:乌鲁木齐市杭州西街272号           邮编:830026

建材校区:乌鲁木齐市河滩北路863号           邮编:830054

版权所有: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西安博达软件

新ICP备20000410号-2

总访问量人数: